参考消息网7月4日报道(文/贺占军张斌付瑞)当夏季的暖风拂过欧亚大陆腹地出彩速配,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迎来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阿斯塔纳接棒西安,于今年6月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从“丝路古城”西安到“未来之城”阿斯塔纳,一条跨越2000多年的友谊之路,正焕发新的生机。
乘着峰会的东风,中国—中亚合作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传播大会等相关活动陆续开展,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值此之际,本报记者深入哈萨克斯坦进行实地采访,详细记录新时代丝绸之路上的动人故事。
文明互鉴:“青铜遇见金人”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青铜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水平极高,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6月22日至24日,“青铜遇见金人”中哈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在阿斯塔纳举办。来自中国陕西省宝鸡市的青铜器,跨越山水走进中亚草原腹地,开启周文化“出海”新篇章。
作为周秦故里,宝鸡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中国唯一青铜器专题国家一级博物馆,镇馆之宝“何尊”铭刻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
金人则是哈萨克斯坦最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被视为哈萨克先民灿烂文化的缩影,在哈萨克斯坦的地位堪比中国的兵马俑。其中,最著名的“伊塞克金人”出土于1970年,是哈萨克斯坦的国宝之一。
6月22日,“青铜与黄金:文明对话”活动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举行,沉睡的文物成为当代文明交流的使者。中哈两国历史文化学者、文博工作者深入对话,共同探讨博物馆跨国合作新路径。青铜器的礼制智慧与金器的草原精神跨越时空,为中哈两国文明互鉴贡献力量。
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成果,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当日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计划通过联合策划文化活动、加强资源共享等方式,在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人才培训等方面增进馆际交流,深化文明互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让更多普通哈萨克斯坦民众了解中国文化,有利于更好地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促进民心相通。6月24日,“青铜遇见金人”文化市集在阿斯塔纳MEGA丝路商场举办,来自宝鸡的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负责人、民族乐器演奏家、中国青铜艺术领军画家等,用手中的泥塑、刺绣、手织布、青铜文创及民族乐器,让当地市民可触可感地了解历史文化名城宝鸡。
当地市民纷纷驻足摊位,沉浸式体验中华周文化的魅力。不少外国友人手握毛笔,在3米长的“青铜遇见金人”丝路长卷上绘制他们心中的中哈友谊标识。
阿斯塔纳市民木合塔尔说:“几千年前的制造工艺如此精湛,这些青铜器太了不起了,希望有机会能到中国旅游。”大学生玛丽亚一边举着手机拍摄凤翔泥塑,一边说:“看这只彩色老虎,它的眼睛会说话!我们用羊毛毡做装饰,你们用泥土捏出了活灵活现的故事。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以友城交往为桥梁,以人文交流为抓手,共同打造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从毗邻地区到更广区域的“心联通”格局,是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的重要共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黎婉欣说,“青铜遇见金人”中哈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不仅为周文化走出国门作出积极探索,更为中国中亚人文交流注入新动能。
中药飘香:患者慕名而来
新冠疫情期间,在华留学的哈萨克斯坦青年伊斯密尔·道罗夫(中文名马文轩)主动请缨支援抗疫,他的一句“我是外国人出彩速配,但不是外人”,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再见马文轩,他已在位于阿斯塔纳的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担任医师,身着一袭白衣,为患者进行推拿治疗。“这些年,中医在哈萨克斯坦的口碑越来越好,许多当地患者慕名前来。经过治疗,一些患有疑难杂症的患者极大缓解了症状。”他说。
由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陕西省中医医院联合哈方共同建设的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是如今阿斯塔纳最大的中医诊疗机构之一。走进中心今年迁入的新址,宽敞明亮的大厅内,针灸室、推拿室等诊疗科室齐全,不少患者正在就诊。
“许多患者对中医经历了从好奇到尝试再到接受的过程。”中心医疗负责人高峰说,受气候和饮食习惯影响,当地人寒湿病、神经系统疾病多发,而治疗这类疾病正是中医的优势。截至目前,中心已累计接诊3.8万人次,接诊人数逐年增长。
药香飘千年。古老的丝绸之路,也是一条中国同中亚传统医学融合发展之路。丝路开辟后,中医药随商旅传入中亚,红蓝花、胡桃等可供药用的植物也被引入东方。近年来,随着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加快,传统医学合作日益成为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健康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从“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提出“实现传统医学中心在中亚地区全覆盖”,到《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中明确“推进中医药中心建设,开展草药种植及加工合作,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再到举办2025中国—中亚传统医学论坛被列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国家间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各层级交往渐次开花,传统医学合作不断深入。
在哈萨克斯坦法拉比国立大学的药用植物研究中心,淡淡的药草味弥散于空气中。装有各色药草的容器摆满实验室,制药车间里随处可见来自中国的煎药机和药品包装机。
在中心主任贾娜尔·格尼斯看来,根植于广袤草原的丰富植物资源,当地千百年来流传下来许多珍贵药方与中医相似,哈中两国传统医学都体现了人体与自然间的紧密联系。
中心目前同中国药物研究机构、大学等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格尼斯期待能将中医和哈医的新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也希望两国合作培养更多年轻科学家,将两国传统医学发扬光大”。
从西安到阿斯塔纳等广大中亚地区,两年间,以多个实体化项目为支撑,覆盖医疗、教育、科研的传统医学合作立体化网络已经初步成形:2023年9月,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传统医学中心合作建立的中塔中医药中心在杜尚别挂牌并投入使用;同年10月,中医课程成为塔什干国立医科大学传统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2025年4月,陕西中医药大学海外教育中心落地哈萨克斯坦,开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
从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成归国的哈萨克斯坦青年医师热妮娅(中文名艾琳),是这一前所未有变化的亲历者。在她工作的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有5名哈籍同事也是她的校友。她说,12年前自己赴中国留学时,家乡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医,但如今,到中国学习中医已成为不少哈萨克斯坦青年的选择,“中医正在走向中亚和全世界”。
以传统医学为纽带,五彩斑斓的人文交流画卷,也在丝路沿线的广阔天地徐徐铺展。
农业合作:沃野万里同耕
6月的北哈萨克斯坦州,农场主鲍尔江站在田埂上,望着自家万亩小麦,脸上洋溢着笑容。几年前,他还在为粮食销路辗转难眠,如今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的订单让他的丰收有了稳稳的归宿。“种子还没入土,收购合同已经签好,价格透明公道。”他感慨道,“是爱菊让土地真正活了起来,让我们的生活好了起来。”
数千公里外,西安浐灞国际港,一列满载哈萨克斯坦菜籽油的中欧班列(西安)缓缓驶入爱菊园区。油脂的醇香仿佛穿透集装箱,诉说着一段跨越十年的丝路“粮缘”。
2015年,这家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西安老字号粮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踏上中亚土地。没人能预料,一粒合作的种子,会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怎样的未来。
最初的拓荒充满艰辛。2015年寒冬,哈萨克斯坦北哈州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摄氏度。爱菊团队顶着刺骨寒风,在冻土之上昼夜施工。短短半年后,一座年加工能力30万吨的现代化油脂厂拔地而起,成为哈萨克斯坦规模最大的同类工厂,也成为中国效率与诚意的生动注脚。
更大的突破在于模式创新。考虑到哈萨克斯坦“种粮难、卖粮难”问题,爱菊集团牵头组建新型订单农业合作社,并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当地农场主等多方共同参与,采取“订单农业、订单收购”方式,实施种植、管理、收割、存储等全链条运营方式,指导当地农户“种什么、种多少”。“‘订单农业’形成了农业领域的命运共同体,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董事长贾合义说。
“三位一体”的跨国供应链更成为保障粮源的“钢铁动脉”。爱菊哈萨克斯坦园区作为境外粮源集结中心,阿拉山口综保区化身精深加工与中转枢纽,西安浐灞国际港则成为辐射西北的集散心脏,这条陆路大通道让粮食实现高效流转。
产能合作的根基,深植于民心的交融。在北哈州爱菊园区,民心相通不是口号,而是浸润在日常点滴中的温暖实践。
45岁的阿莉娅是爱菊哈萨克斯坦园区的一名财务人员。2019年,当得知公司将组织她和几位同事前往遥远的中国西安考察学习时,阿莉娅有些担心。然而,当双脚真正踏上西安的土地,一切疑虑开始被新奇与震撼取代。宏伟壮观的兵马俑诉说着千年历史,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展现着东方魅力,现代化的爱菊西安园区更让她看到了公司的实力与未来。“那次西安之行,彻底改变了我对这个遥远国度的想象。”阿莉娅的语调轻快起来。当2023年公司再次组织赴西安学习时,阿莉娅精心挑选了漂亮的民族服装,“我心里充满了期待,就是想好好感受西安,享受这段旅程”。
这份跨越国界的温暖,也最终融化了阿莉娅一家人的心。“爱菊对我们真诚相待,我们也真心喜欢上了中国。”“去年,我18岁的女儿要出国留学,选择其实不少。但我们全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选择了西安。”
女儿抵达西安后发生的一切,更让阿莉娅心中的感动满溢。“爱菊的中国朋友们,知道我女儿初来乍到,立刻像家人一样伸出了援手。他们买来各种吃的塞满了冰箱,细心地把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还特意带着她在校园里熟悉环境,认路认人……”阿莉娅的声音微微有些哽咽,“那一刻,我隔着电话都能感受到那份无微不至的关怀,心里真是又暖又踏实。这份情谊,我永远记在心里。”
沃野万里同耕,孕育共同未来。爱菊的成功实践,鼓舞了更多中国农业企业西进的征途。随着中国—中亚峰会成果加速落地,农业合作被置于更突出位置。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锦信(西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图尔克斯坦州签署《“一带一路”中哈现代油料作物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
“我们初步规划在当地建设200万亩油菜种植基地。未来,生产的毛油将通过中欧班列(西安)运回国内,进行精炼加工与销售。”该公司负责人苏裕杰介绍。
哈萨克斯坦国家企业家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商会积极推动哈萨克斯坦企业与西安企业开展合作。以农业领域为例,来自西安企业的智能灌溉、数字化种植等先进技术使农作物单产明显提升。资源互补与技术共享正不断深化双方合作,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当合作的犁铧深耕于互信的土壤,当共赢的种子浸润于民心的泉水,新时代的丝路故事终将超越地理的阻隔出彩速配,书写中国与中亚命运与共的时代篇章。
天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