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時候,我暢想過很多種未來的生活,或在江南的某個水鄉過著舒心愜意的日子,或在漠北的某個城市奮力打拼自己的事業,又或在校園里繼續與詩書為伴。但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與風能同行,也從未想過,與風能同行的生活會這般精彩,更不曾想到,我會如此熱愛這份讓我驕傲的職業。
達坂城風電場:戈壁堅守
2009年9月,整理好行囊,踏上去達坂城的路,一路上我總是幻想電場是什么樣子,會不會荒無人煙、抱著石頭跑,下車后看到一排排的風機,廠區內的花草、車間、綜合樓內沙盤、電場建設照片展,仿佛帶我來到了風車博物館,原來真的是我想多了。
剛到的日子總是很平靜,但這種平靜并沒有持續多久。軍事化管理、人性化的管理,確實讓我記住了滿場長那句話“以場為榮 以場為家”。一年365天,200天住勤在電場,停電檢修、集體清雪、植樹種花、水井消缺、垃圾清掃等等這些大到設備維護、小到生活中的每個工作,哪怕是旁站又或者僅僅是遞個工具,只要你是電場一份子都要參與,因為我們這個場離不開你我他共同的支持。
記得那年暴風雪,中控室110kV變電站通訊中斷,外面風吹雪能見度只有1米。司機師傅趕忙拉著我們去變電站,唯一能前行辦法只有看著側面玻璃一點一點前行。等到達變電站,門口的積雪足有腰間那么厚。師傅們迅速挖開積雪,進入變電站,以最快的速度巡視所有設備是否有故障,確認安全后,提著的心送總算落實。
從這個時候開始,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風電場值班工作的重要價值和對公司發展的重要意義。在隨后的工作中里,我與同事們同甘共苦,共堅守。
工程建設部:責任讓我無所畏懼
2013年8月,離開了我戀戀不舍的“家”,離開了我親愛的“家人”,我從戈壁灘來到玻璃樓,進入了工程建設部。剛開始,一切都不適應,我總是執著得認為我適合在風電場,來到了“格子間”,什么都不會。是劉部長一句話讓我堅信我可以做到:“你可以暫時不會,但是你不可能永遠不會,你都不去嘗試你就知道你什么都不會嗎?”。經歷一番思想斗爭后,我留在了玻璃樓,認識了更多的同事,他們用熱情感染了我,用態度教會了我:不管你在任何崗位,你都要踏實做好每一項工作!
在工程建設部的工作中,我參與了于田項目、鹽湖項目、天翔分散式項目各項資料整理、合同編號歸類、裝訂歸檔、項目合同、付款流程編制等各項工作,這些繁雜瑣碎但又馬虎不得的工作讓我懂得一個道理:干任何工作都要有責任心,要注重每一個工作環節,若一個環節不夠認真,那你就會再下個環節中出現反復錯誤。
在這里,我必須要說,比起現場的項目經理來說,我的工作真的是微不足道,他們總是奔波與項目現場,與工人同吃同住在彩板房,抓安全、抓進度,哪里不符合圖紙要求就現場整改,跑遍現場每個施工點。一個項目下來,項目經理衣服曬脫色,鞋子開口笑,嚴寒暴風雪天氣未能擋住他們前行的道路……而這些外界的因素從來沒有阻攔他們無所畏懼的心。為了完成并網發電,有多少人徹夜無眠,有多少人頂著嚴寒、有多少人在并網成功的剎那間留下了勝利的眼淚—至我親愛的同事們,向您們致以最崇高敬意。
2018年計劃發展部:心懷感恩 勇往直前
2017年,我離開了工程建設部,進入了計劃發展部,走上了電力銷售交易員的崗位。從事盡管面對嚴峻的限電形勢,盡管面對市場化交易的種種困擾,電力銷售工作仍取得重大進展,本年度公司各場站平均限電率低于同區域內平均限電率。但作為計劃發展部每位員工來說,我們內心深處卻從來沒有任何松懈,為了爭取多發、減少電量損失,實現發電收益最大化,一直在不懈努力奮斗,這離不開我們共同的家園——風能公司給予的關懷支持,心懷感恩應該成為我們每一位員工努力工作的動力。
讓人敬畏的2017年即將過去,充滿希望和挑戰的2018即將要來臨;仡櫾哌^的路程和工作軌跡,無論是從風電場到工程建設部,還是從工程建設部到計劃發展部,我見證了公司的發展,感受到了公司蘊含的獨特魅力。未來的日子里,這樣的工作仍將繼續,但無論是在任何部門、任何崗位,我都將繼續認真履行我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最后我想用一句話與同事們共勉:埋頭苦干是第一,一分辛苦一分才;勤能補拙是良訓,熟能生出百巧來。